“娘,您中午想吃啥?炒菜、面条、还是米粥?”7月28日中午时分,罗贤德像往常一样来到厨房,为80多岁的岳母准备午饭。
这个场景是罗贤德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顾岳母的生动写照。2001年,罗贤德的岳父、岳母和内侄(妻子兄弟的儿子),从900公里外的重庆市巫溪县投奔他,一住就是25年。
在罗贤德的护佑和托举下,老人得以安享晚年,内侄参军荣立“二等功”,家庭获得“光荣之家”荣誉称号。2023年,罗贤德被评为孝老爱亲类“亳州好人”。
罗贤德陪岳母一起吃午饭。
二十余年侍奉双亲诠释“孝”
1987年,19岁的罗贤德到了婚嫁年龄,经一位远房亲戚介绍,认识了重庆巫溪的女子熊邦彩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,两个人情投意合,组建了小家庭。
婚后,罗贤德去周边城市做些小生意,妻子在集镇上摆摊做裁缝,家中先后迎来了一对子女,日子过得幸福美满。
几年后,罗贤德的妻弟在一次意外中不幸离世。不久,妻弟媳改嫁,不到3岁的内侄跟着爷爷奶奶相依为命。罗贤德看着岳父岳母经历丧子之痛,饱受生活之苦,内侄自小缺少父母疼爱,心里很不是滋味儿。
2001年,罗贤德主动向妻子提出,要把两位老人和年幼的内侄接到家中生活,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家的温暖。就这样,原本一个四口之家,变成了七口人的大家庭。
早在罗贤德刚结婚时,居住在重庆老家的岳母已身患肺病需长期服药,罗贤德便定期购买药品和营养品邮寄过去,从未间断。尽管相隔千里,交通条件非常不便,但每隔两三年,罗贤德还是会带着妻子儿女去重庆看望。
共同生活后,罗贤德像亲生儿子一样,对岳父岳母更是体贴有加。“刚来这边时,岳父岳母吃不惯面食,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吃米饭。”罗贤德说,几年之后,岳父岳母习惯了面食,他也喜欢上吃米饭。
2011年,岳父病重住院,被诊断为肺癌晚期,罗贤德日夜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。尽管全力救治,岳父仍在一年后离世,一家人心痛不已。此后,罗贤德对岳母的照料更加细致,洗衣、打扫、梳头这些日常琐事,他一点不觉得厌烦。
2021年,妻子因照顾外孙前往外地后,罗贤德就独自承担起岳母的全部起居,每日清晨为老人梳头,三餐准时备好热饭,定期打扫房间卫生,陪老人聊家常。在罗贤德的精心照料下,岳母虽已80岁高龄,但身体还比较硬朗,腿脚也算利索。老人的房间整洁温馨,没有一丝异味,空调、彩电、风扇等一应俱全。
“我吃得好、穿得好、住得好,要不是有这个好女婿,我恐怕早就入土了。”罗贤德的岳母用带着“涡阳味”的重庆话说,另外几个女儿想把她接到大城市里生活,她不愿意,哪儿都没有这儿好。
视如己出抚育内侄显担当
2001年,罗贤德的内侄还不满6岁。刚从重庆老家来到涡阳时,他不愿与人交流,和周边孩子玩不到一起。罗贤德忙碌之余,常抽空与他谈心、玩耍,还让年龄稍长的子女主动带他玩,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。
罗贤德靠着做小生意,家庭经济还算过得去,但是家里一下子多了3口人,生活的重担还是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。为了赚钱养家,罗贤德起早贪黑、不停忙碌,不知吃了多少苦,流了多少汗。
到了入学年龄,罗贤德先是将内侄送到镇上小学念书,三年后,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,罗贤德顶住经济压力,将其送往县城学校。“城里教学质量好,咱不能耽误了孩子。”罗贤德说。
初中阶段,内侄出现叛逆情绪,成绩明显下滑。一次,罗贤德接到老师的电话,说孩子没去上学,他心急如焚,在县城周边找了两天,最后在桌球室找到了。他拿起了球杆就要打,但又轻轻放下,带着孩子回了家。
罗贤德强压着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怒火,以父亲的口吻耐心劝导,多次交心谈话让孩子幡然醒悟,重拾学习动力,回到生活的正轨。
2012年,内侄高中毕业,向罗贤德提出想要参军入伍,保家卫国。罗贤德坚定地支持内侄的决定,并鼓励他在部队别怕吃苦,好好锻炼。
如今,罗贤德的内侄已成长为某部队正连级干部,入伍第二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,因表现优异荣立二等功,还被推荐进入军校学习。
“看到娘家侄子如此出息,比自己孩子成才还高兴。”罗贤德说,内侄很孝顺体贴,在部队时常打电话问候,探亲假期间在家中忙前忙后,总想着为长辈多分担些。
罗贤德给岳母梳头发。
平凡岁月善举织就人间暖
对待自己的父母,罗贤德同样尽心尽责。因弟弟一家常年在外务工,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主动承担起赡养责任。无论多忙,他每天都按时给父母送饭。清闲时,他会多陪伴老人,喂饭、聊天。父亲进食不便,罗贤德就将饭菜做得更软烂,方便老人咀嚼。
这种孝老爱亲的氛围影响着整个家族,罗贤德与兄弟姐妹相处和睦、互敬互爱,从未因赡养老人问题产生过分歧。
在罗贤德的影响下,子女和内侄在成长过程中,始终沐浴在温暖、坚韧的家庭氛围中,形成了正直勤勉的品格,将孝顺长辈视为本分。晚辈们每逢节日,都会回家看望长辈,主动承担家务,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。
2019年,经村民选举,罗贤德成为村干部,村民评价他“孝顺、热心肠、实在人”。担任村干部期间,他始终保持着乐于助人的本色,村里谁家有困难,他总会主动上前帮忙。
多年如一日地坚守,罗贤德用行动证明:平凡人也能以坚韧与爱心,书写出跨越血缘的人间大爱。这种美德如同种子,在家庭与乡邻间生根发芽,绽放出温暖人心的力量。 (记者 魏军 通讯员 王善礼 文/图)